『病入膏肓』的意思和解释
【成语解释】
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。”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(心脏与膈膜之间)之上、膏(心尖脂肪)之下,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,因而也难于治好。后用“病入膏肓”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。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。肓(huāng)。
【典故出处】
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医生,曰:‘疾不可为也。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”
【语法用法】
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用于事物或人
【常用程度】
常用
【成语结构】
主谓式
【产生年代】
古代
【感情色彩】
贬义词
【成语正音】
肓,不能读作“mánɡ”。
【成语辨形】
肓,不能写作“盲”。
【成语辨析】
病入膏肓和“不可救药”,都形容病势严重,无法医治。但病入膏肓偏重在“病”,也比喻事态严重,无法挽救,“不可救药”偏重在“救”、“药”,比喻毛病很重,无法挽救,而且适用范围比病入膏肓广。
成语典故
[释义]膏肓:我国古代医学名称;心尖脂肪叫“膏”;心脏和膈膜之间叫“肓”。古代认为“膏肓”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。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。也比喻事态严重;无法挽救。也作“病在膏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