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平易近人』基本信息
『平易近人』的意思和解释
【成语解释】
态度和蔼,使人感到亲切,容易接近。 @+(文字)通俗易懂。
【典故出处】
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平易近民,民必归之。”
【语法用法】
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【常用程度】
常用
【成语结构】
偏正式
【产生年代】
古代
【感情色彩】
中性词
【成语正音】
人,不能读作“yín”。
【成语辨形】
近,不能写作“进”。
【成语辨析】
平易近人和“和蔼可亲”、“和颜悦色”都可形容态度温和,不同在于:①“和蔼可亲”和平易近人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亲近的意思,并多用于长辈,不用于小辈,“和颜悦色”没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,也不限于长辈。②同样形容温和时,“和颜悦色”偏重于脸部表情,“和蔼可亲”和平易近人偏重于态度作风或表示人的性格特点。
成语典故

西周初,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,太公望(姜子牙)封于齐,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。三年后,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,周公说:“为什么来得这么晚?”伯禽说:“我变革礼俗,费力不小。比如服丧,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。”而太公到齐之后,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,周公说:“为什么来得这么快?”太公说:“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,一切依从通俗简易。”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,长叹说:“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。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,民众就不愿意接近。平易近民,民众才会归附。”所以“平易近人”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。

可是到了唐朝,为避唐太宗-李世民讳,凡言“民”处皆改为“人”,此语也不例外。如白居易《策林》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“平易近人”。这样一改,意思也就变了,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,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。

更多相似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