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饥寒交迫』基本信息
『饥寒交迫』的意思和解释
【成语解释】
冷饿交加。
【典故出处】
宋·王谠《唐语林》第一卷:“上谓曰:‘汝何为作贼?’对曰:‘饥寒交切(迫),所以为盗。’”
【语法用法】
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形容生活极端贫困
【常用程度】
常用
【成语结构】
主谓式
【产生年代】
近代
【感情色彩】
褒义词
【成语正音】
迫,不能读作“pǎi”。
【成语辨形】
饥,不能写作“肌”。
【成语辨析】
饥寒交迫和“啼饥号寒”,都形容缺衣少食,挨饿受冻的生活。有时可通用。但饥寒交迫偏重人们遭受饥饿和寒冷,是无声的,“啼饥号寒”,偏重在当事人受饥寒的“表现”,有哭泣有号叫,是有声的。
成语典故

隋末唐初,由于多年战乱,天下盗贼很多。唐高祖李渊有一次审问犯人:“你为什么要做贼?”犯人说:“饥寒交迫,没办法只好做贼”。李渊叹息说:“我作为你们的国君,让你们贫穷,这是我的罪过啊。”就把那人放了。唐太宗和大臣们议论防盗的事。有人建议用严刑来禁止。太宗说:“老百姓所以做盗贼,是因为劳役赋税繁重、官吏贪婪盘剥,使得老百姓无法活下去,因此顾不得廉耻了。我们应当去掉奢侈浪费、减轻劳役和赋税、选拔清廉的官吏,使老百姓衣食有余,这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。哪里用得着重刑呀?”,经过几年的治理,天下太平,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,晚上大门用不着关,商人在野外露宿。杜甫写道:“九州道路无豹虎,远行不劳吉日出。”(普天之下的道路上,都没有拦路抢劫的强盗;那些出远门的人,也用不着求神问卜,选个“出门大吉”的好日子)。

更多相似成语